创投界 > 前沿 > 正文

夜读荠菜花儿开

来源:网络    2025-07-14 11:57   阅读量:14271   

夜读荠菜花儿开

TONIGHT

夜读

小区进行雨污分流改造,挖沟埋管,在绿地上,留下零零碎碎的黄土,或成点或成块或成条,夹杂着瓷片、砖屑、瓦砾,斑斑驳驳,累累叠叠。

没过几天,仿佛一夜之间,一块块“黄斑”上,爬上了淡淡的绿草,将“斑痕”染成淡淡的黄绿。不用细看,我就知道,这些新长出来的草,大概率是荠菜。

宋人刘克庄待客时“旋遣厨人挑荠菜”。当年插队时,我也吃过不计其数。当地人一说起它,就来句“又不曾撒种,莫名奇妙就到处长出来了”。

田头路旁,河沟渠沿,屋边树下,甚至砖瓦缝隙间,只要有一点点泥土,能容荠菜微小的籽粒立足,它就会扎下根,长出茎叶。无论土壤肥沃贫瘠,无论水分干湿,无论光照多寡,无论温度高低,绝不挑剔生长的条件。宋人许应龙说其“宝阶香砌何曾识,偏向寒门满地生”。

荠菜茎细叶小,弱不禁风,偏喜欢长在路边、树下、杂草间,任凭脚踩车压,羊牛啃啮,贴地而生,伏地而存,繁衍生长,既不虑先天不足的“小”,也不顾后天失调的“弱”,一息尚存,苟且而活。

那年初到上海,看到菜市场里的荠菜,棵棵肥硕,叶宽茎壮,碧绿水灵,大为惊奇,荠菜竟能长得如此!真是见识限制了想象。我们乡下的荠菜,无人料理,自生自灭,高不过几厘米,大不过小孩的巴掌,颜色灰绿暗淡,筋骨软而纤细,叶片上好像永远蒙着一层灰,跟这儿菜场里的比起来,岂不自惭形秽?

为让家人尝鲜,我还从菜市场买了两斤十分鲜嫩的荠菜,带回老家。经过一天的舟车劳顿,到家后,已是叶黄茎蜷,半蔫半烂,择去十九,仅有一成可食。不由感慨,我们乡下的荠菜,放在篮里,团在地上,虽过三两天,不黄不枯,不蔫不烂,爆炒后,色泽不衰,口味不变,一如既往的鲜美。许是生长时,硬生生地把细皮嫩肉磨折成粗糙无华,经受风霜雨雪,熬过炎夏严冬,即使断根离土,也能保鲜几天。

说乡下的荠菜“自生自灭”,也不准确,它们很少能“尽天年”的。《本草纲目》早就明确记载“荠菜”能“明目、益胃”,加之其它多本医书“和脾、利水、止血、和中”等功效的渲染,食荠菜成了不少人的喜好。

辛弃疾的“春在溪头荠菜花”,陆游曾“时绕麦田求野荠”,苏轼则“春来荠美忽忘归”。荠菜既能对酒小酌,也“上得了台面”,当地每年最重要的一顿饭——年夜饭,家家都少不了一碗“荠菜豆腐羹”。“荠菜”谐音“聚财”,“豆腐”谐音“头富”,图个好兆头。当然,这只是原因之一,更重要的原因是,嫩白的豆腐,配上青绿的荠菜,配伍成浓稠适宜的羹,在鸡鸭鱼肉、浓油赤酱中,别树一帜,确实可让人筷匙齐伸。

食用荠菜的人多,也催生了荠菜的“产业链”。遍野的荠菜,菜源永不枯竭,而挑荠菜的人呢,更是“济济一堂”。当然,我们这种正当青壮年的“大劳力”是不屑干这种小儿科的活的。从事“挑荠菜”的是老人和孩子。学生放学后,每人手握一把小锹,臂挽一个篮子,三五成群,在麦田、豆田或棉花田里跑跑跳跳,追追打打,说说笑笑,时不时弯下腰挖出一棵灰蒙蒙的荠菜。而老年人就不同了。他们带着低矮的“小爬儿凳”,每人圈一块地方,不急不忙地一棵棵铲起,随手抖一抖,放进篮子里。

在老人的“划地围剿”和孩子们的“飞行打击”下,荠菜们总是“英年早逝”,自然不属“自生自灭”之列。但它们不管不顾,只是一味地长。

荠菜也开花,纯白的花朵,素净淡雅,小得零零落落、星星点点,散落于田间地头,隐于草丛之中,淹于群葩之下,连不成花海,卷不起波澜,传不出香气,构不成斑斓,连专于拈花惹草的蜂、蝶都不屑相顾。

看着黄土地块上渐渐爬满淡绿的荠菜,忽然有了新的感受。当地广泛流传一句话:“牡丹花儿要开,荠菜花儿也要开。”荠菜花儿开,开得让人心生自由。

郑重声明: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,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,与本站立场无关。仅供读者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图文

热点

千年瑶韵织就健康华章 ——2025瑶族医药文
千年瑶韵织就健康华章 ——2025瑶族医药文化传承盛典启幕
近日,一场以“传承千年智慧赋能健康中国”为主题的瑶族医药文化...[详细]
新疆各地案例出圈现场示范 2025 年自治区
新疆各地案例出圈现场示范 2025 年自治区旅游促进
新疆各地案例出圈现场示范2025年自治区旅游促进"...[详细]

Copyright @ 2008-   www.43710.com   All Right Reserved Powered by 创投界版权所有

网站地图   联系邮箱:ha17701574748@163.com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17705号

版权声明:本站文章均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如对内容有争议,请联系客服。